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要避开几种陷阱

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要避开几种陷阱

小心被骗防欠薪打工要避开几种陷阱

年关恶意欠薪的现象越演越烈,对此,劳动部门人有关人士指出,从打工者被欠薪的经历可以看出,在受雇过程中存在一些陷阱。打工者如果在接受工作时注意避开这些陷阱就可以多一份保障。

主要有陷阱包括:

一是合同陷阱。由于打工者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被雇用时根本没有想到要签合同。有的虽然知道要签合同,但往往签订的却是无效合同,只规定了雇主一方的权利,而对工资数额、支付方式、支付时间等重要内容都没有规定。这样的合同,无法保护打工者的合法权益。打工者可向劳动部门反映,由他们来规范、见证合同。

二是转包陷阱。如果打工者是建筑工人,而打工者从事的工程正好是被人转包过一手、二手,甚至是三手的,那就要特别小心。调查表明,部分打工者被拖欠工资正是由于在层层转包中的某些环节出现问题,承建商携款跑掉,或是出现三角债,工人的工资就没了着落。遇上这种企业,打工者最好别应聘。要是万一被聘用了,也得多个心眼,老板的各种联系方式都要有,以防找不到老板,工资无处要。

三是时效陷阱。据调查,一些打工者的工资要不回来,就是因为超过了时效,连劳动部门都无法受理。老板拖欠工资常采取的一招就“拖”。打工者应及时向劳动部门反映。

四是证据陷阱。想要回工资,就得向劳动部门提供充分的证据。当然最好是劳动合同、工资单、欠条、人证等一应俱全。劳动部门在处理拖欠工资投诉时,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证据不足,作为行政部门需要依法行政,证据不足就谈不上执法。而有些老板利用这一点,千方百计不给打工者提供相应证据,为最终赖账埋下伏笔。打工者一定要保存好一切可能用得着的物证,以不变应万变。

保护自己 初入人才市场当心五大陷阱

陷阱一:无证无照的人才中介。公司必须具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人事部门颁发的人才中介许可证,才能从事人才中介活动,没有人才中介许可证,是政府取缔的“黑中介”之一。

陷阱二:超越经营范围。有的不具备中介某些大型人才交流会的资格。入场前,大学生应该看清其许可证上的经营范围。

陷阱三:出“虚招”“拉场子”。个别招聘会有“拉场子”之嫌,为增加客流量,主办方先组织百余家招聘单位,再找一个场地举行招聘会,收报名费。其中不少的招聘广告内容常常“夸大”,提供的岗位与实际相差太大。

陷阱四:“场外”招聘。部分中介机构只为少交几百元的摊位费而经常请人在场外招聘,不少保险公司的“经理”常常会许诺大学生在很短时间内成为一名经理,这些话往往都不可信。

以上种种很可能暗藏欺诈行为,而且参加这类招聘的求职者得不到法律法规的有力保护。初涉职场的毕业生到才市求职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利益。一旦发现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应尽快拨打投诉举报电话。

“流动招聘”:是陷阱还是橄榄枝?

“小姐,请问您要找工作吗?”对很多求职者来说,这样的问话可能并不陌生。如今,在深圳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常有“热情”人士主动向求职者们伸出“橄榄枝”。继虚假招聘之后,形形色色的流动招聘正成为一股“暗流”,游弋在人才市场的各个角落。

据了解,“流动招聘”的出现,开始时主要集中在保险公司、一些不法传销公司等,而现在已经扩大到了各个行业。而现在在才市上随便逛一圈,就可以发现好几个流动招聘者,大多求职者一般都有被流动招聘者“盯上”的经历,他们混迹在求职人员中,神出鬼没,对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

“流动招聘”到底是陷阱还是“橄榄枝”?这是求职者最为关注的。

从热衷流动招聘的企业来看,其中既暗藏陷阱,也可能有少数是“橄榄枝”。对于求职者来说,面对周遭形形色色的诱惑,还须多长个心眼,以免掉入陷阱之中。

业内人士称,不管是机遇还是陷阱,游离于正常招聘活动之外的“流动招聘”都不提倡。因为不但可能对求职者造成伤害,还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给监管机构带来很大困难。记者注意到,一些招聘会主办方已经采取了措施,安排保安密切留意,一经发现即要求离开招聘会现场,但是毕竟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和规范。该人士认为,针对愈演愈烈的流动招聘,有关部门和才市的主办方应该尽快制定相关措施,加大打击流动招聘力度;也提醒求职者,在注意自我保护的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管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还大家一个诚信才市!

求职避免陷阱的三忌与望闻问切

俗话讲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要想不落入求职陷阱,对个人而言还是要心理素质过硬,所以在求职时要注重“三忌”:

一忌贪心。年薪几百万元的职位想想就让人流口水,也不管自己有几斤几两,都抱着试试运气的心态,就此中招。

二忌急心。急于招聘的心理,给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找到了假借招聘骗取钱财的机会。这些主儿,以报名费、服装费、培训费、证件费等各种名义收

取应聘者的费用,并一再拖延对应聘者的承诺,在骗取一定的钱财后,便人去楼空。

三忌糊涂心。眼下工作难找,但并不等同于有工作就要。没有最好的职位,只有最合适的职位,我们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个清楚的构想,不要盲目地“拉到篮里都是菜”,只要自个儿仔细研究,还是能看清招聘中的大多数“猫腻”的。

注重了“三忌”,还可以运用“四法”:

望:运用自己的视觉,观察公司的外部环境和人员情况,办公所在地的环境、公司人员的基本素质,这些摆在眼前的东西可不能视而不见,他们都能传递出公司的基本情况。

闻:通过听觉以及咨询手段了解公司经营发展概况,当然此处的“听”可不是听一面之词,而是要“耳听八方”,上网找资料,发帖询问,尤其是那些无法通过网站资源追踪其踪影的小公司,可以通过和前台、保安、一般职员聊天了解不少公司现状。

问:即是对亲属、亲属的朋友、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进行有目的的探询。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千万别不好意思?

切:直接交手,试探虚实。在面试时,别只做个回答者,有提问的机会千万别轻易放过,失去一次上佳的了解企业的机会。